张健
这些年来春节的喜庆活动已经在静悄悄地发生变化: 首先,人们的消费逐渐由“吃喝”开始向注重文化和精神享受的“玩乐”转化。现在,很少有人再把春节单纯作为“餐桌节日”,而各种娱乐活动,从传统的逛庙会,看戏剧电影,到新式的体育,演唱会和旅游等,有了越来越多的参与者。 其次,春节交往由“亲情”逐渐向“友情”扩散,家族式交往向社会化交际转变。春节是中国假期最长的节日,家人团聚依然是重要的内容,但这个内容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“需求”,比如,以同学、校友、师生聚会为代表的“校园团聚”悄然兴起;以饭店、娱乐场所为中心的聚餐、娱乐活动,成为社会化交际的新形式。 第三,以拜年和团拜为主要标志的春节活动,有逐渐淡化之势,而趣味化、随意化和追求现代娱乐,越来越普及。 然而,面对这些变化,不少商家仍然觉得春节是一个不得不做却又收益有限的“烫手山芋”。笔者以为,只有发掘和丰富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,才能保持国人对春节的“一往情深”。 比如,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利用春节南北气候差异的长途旅游,对收入较高的消费者很有吸引力,其余还有城郊旅游、短途城际旅游、特定目标或项目的旅游等。其实,中国丰富的文化底蕴含有许多可以发掘的旅游题材,有些在节日期间更有特别的魅力。 再如,博物馆和展览业等文化行业,也应改变春节期间关门的“习惯”。体育和文艺活动除了举办吸引人的比赛和演出外,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让公众参与上。 在设计服务方式时,除了考虑收入和文化背景外,还要满足不同年龄层不同的需求。比如,节日是儿童的快乐时光,为儿童提供社会活动和交往的机会是受欢迎的。追求现代休闲和娱乐是青年的特点,假期为他们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间很有市场。上有老、下有小,一年四季忙碌的中年人,春节是难得的“喘息”之机,要思考如何使这些人在假日能相对轻松地休息和娱乐。传统的春节更是以老人为尊敬的核心,如何以更符合现代消费的手段表达儿女们春节的祝愿,如何让“新一代”的老年人找到适合自己的休闲度假方式,需要颇费思量,也是重大商机。